2025年9月114配资查询,英国海军“威尔士亲王”号带着它的战斗群到亚洲来巡航。在这期间,它手下护航的“里士满”号护卫舰,和美国的“希金斯”号驱逐舰一起,联合通过了台湾海峡。这俩军舰这么一搞,可就成了检验咱们解放军区域拒止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活靶子”了。
中方只是轻描淡写的宣称“实施全程跟踪监视和严密警戒”,但英国《泰晤士报》披露的模拟攻击细节,不仅展现了解放军战术层面的精准操控,更折射出西太平洋力量格局的深刻变迁。
这场“堂堂正正”的战术演练,实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战略信号释放,其背后蕴含的警示意义远超出常规军事对峙的范畴。
英媒报道,解放军的行动对英军是“建设性杀伤”。解放军战机在模拟攻击中完整执行了攻击航路:先爬升占据能量优势,再以50度俯冲角模拟导弹发射,全程保持雷达锁定但未激活火控系统。
这种操作既符合国际冲突规避准则,又实现了战术威慑的最大化。值得注意的是,英军军官承认“期待中方反应但未预料到专业性”,侧面印证了解放军已掌握“临界威慑”的艺术——通过精确控制对抗强度,既展示打击能力又不触发升级机制。
这次对抗的战术价值还体现在环境适应性上:台海峡狭窄水域与复杂电磁环境对超视距攻击提出极高要求,而解放军战机在英美军舰协同背景下仍能完成模拟猎杀,证明解放军已突破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关键技术瓶颈。
“里士满”号平台老化,装备的“海受体”导弹射程仅25公里,而解放军歼-16搭载的霹雳-15射程可达200公里,形成让英军“看得见打不着”的非对称优势。
这场近期发生在台湾海峡的海上对峙,与1949年发生在长江上的“紫石英”号事件形成历史呼应。当年解放军以榴弹炮重创英国战舰,终结了列强在中国内河的“炮舰外交”;如今模拟攻击则宣告了域外势力在台海“自由航行”叙事的破产。
解放军这几年搞的“自由空战”训练和“背靠背对抗”演练,在这次任务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检验。飞行员们面对复杂的电磁干扰环境,能自己判断情况、规划攻击路线,这种应变能力已经很接近实战水平了。
这种训练方式和美军搞的“红旗军演”有点像,不过解放军更注重把这些训练放到真实的地缘政治对抗场景里去运用。进入台湾海峡的美英军舰无形中成为解放军“免费陪练”的靶子,其航行数据、电磁特征、战术反应均被收录为宝贵的作战参数。
事件更深层意义在于颠覆传统海权逻辑。英国航母战斗群巡航亚太本欲彰显“全球英国”愿景,却暴露其远洋投送能力的捉襟见肘:“威尔士亲王”号因故障频发未能进入台海,护航舰艇需依赖美军配合。
相比之下,解放军山东舰、辽宁舰同期前出第二岛链演练,福建舰完成电磁弹射试验,呈现由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的历史性转型。此消彼长间,西太平洋主导权移交的轨迹已清晰可辨。
解放军对英舰的模拟攻击,既是对殖民时代“炮舰外交”的终极告别,也是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具象诠释。英国军官自己都说了实话:“他们就是想让我们明白,我们能被瞄准锁定。”这其实就承认了一个关键道理:只有靠实力赢得的尊重,才能带来真正长久的和平。
历史会证明,那些想靠海上搞些花里胡哨的动作来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最后都只会变成给解放军当实战演练的“活靶子”。
老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